網站導覽
利害關係人問卷
意見回饋
雲聲電子報
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
Facebook
雲仔 LINE Bot
ENGLISH
最新消息
活動新聞
榮耀事蹟
永續知能
學校治理
校長的話
認識雲科
辦學績效
財務資訊
資訊安全政策
友善職場
獎勵事蹟
社會共融
社會共融策略與目標
校園安全與健康促進
產業交流
推廣教育
人權保護與平等教育
資源共享與社會共好
環境保護
氣候變化因應作為
環境管理
綠色校園
自然資源與環境教育
校園生態景觀
組織治理與利害關係人參與
治理程序
風險分析與機會
內控制度
利害關係人溝通
各委員會運作
供應商管理
永續與社會責任委員會
SDGs專區
報告書下載
活動新聞
News
所有分類
獲獎榮耀
活動宣傳
國際交流
產研成果
趨勢新訊
所有 SDG
SDG01-終結貧窮
SDG02-消除飢餓
SDG03-健康與福祉
SDG04-優質教育
SDG05-性別平權
SDG06-淨水及衛生
SDG0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SDG0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SDG0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SDG10-減少不平等
SDG11-永續城鄉
SDG12-責任消費及生產
SDG13-氣候行動
SDG14-保育海洋生態
SDG15-保育陸域生態
SDG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SDG17-多元夥伴關係
所有學院
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
設計學院
人文與科學學院
未來學院
不限年份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巴蘭遺址涼亭再生行動 志工齊力重建
巴蘭遺址位於海拔高度600公尺淺山區,台東縣卑南鄉初鹿村西南側約3公里處,屬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遺址之一,台東縣政府2006年4月14日公告為縣定考古遺址。 今年8月初重建巴蘭考古遺址觀景涼亭,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與臺灣義築協會合作,進行除草、基礎工程、木材加工等前置作業,超過200人次上山協助涼亭重建工作,當中也包含多位文化處志工,更有來自臺灣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淡江大學及在地公東高工建築相關科系學生,運用技能回饋社會。臺灣義築協會的自我犧牲及關懷精神也感動林務局及其他民間單位,並支援建材與物資,15日將再次匯集來自各方參與者,一起征服狹窄的上山道路,靠人力將大量的建材工具運上山,交由義築協會專業組裝具有設計美感的涼亭,預計8月底完工。對應SDG11永續城鄉和社會,在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上,進一步努力,促進都市、郊區與城鄉之間的社經與環境的正面連結。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指出,涼亭採生態建材工法,除以木料為主結構材料,並搭配具有部落意象的石板為屋頂,完全靠志工人力手工完成。完成後,涼亭將成為最具特色、與遺址環境美學結合的建築,讓登山探訪遺址的訪客有歇脚之處。臺灣義築協會多年來走遍偏鄉從事義築,表現對這塊土地的熱情,文化處期盼透過義築協會NGO團體的合作,讓民眾有參與式活動共同關心文化資產。
2020
/
08
/
18
雲科大勇奪2020德國紅點設計7座大獎
雲林科技大學以關注身心障礙族行動便利為發想的創意作品,參加德國紅點設計大賽,在5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囊括7座設計大獎,贏得「Best of the Best」殊榮,展現雲科設計學院師生的設計能量,再度於國際競賽中獲得高度肯定。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SDG11永續城鄉和社會、SDG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模式及SDG14海洋生態。 紅點設計概念獎項: 🎉 由工設系蔡登傳老師指導潘妤亭、吳亞政同學的共同作品「TOGOther – 無障礙電動輔助載具」獲 Best of the Best 獎。 🎉 數媒系陳思聰、黃惠玲老師指導蔡宗穎、許藝臻、陳德蓉同學的共同作品「MidWay」獲紅點獎。 品牌與傳達設計獎項: 🎉 由視傳系林加雯、曹融、趙飛帆、施文禮老師指導林怡姍同學的作品「入境漁間 Enter the world of fish」。 🎉 郭世謀、胡文淵、邱顯源、蔣世寶老師指導林慧敏同學的作品「有絡 LOOFIBER」。 🎉 黃雅玲、林芳穗、林泰州、廖志忠老師指導廖欣怡、陳怡穎、鄧祖婷、陳子杰、林佳彣同學的作品「懶螞蟻 LAZY ANT」。 🎉 數媒系劉景程老師指導徐華璟、邱靖芬同學的動畫作品「Mine」。 🎉 創設系尤宏章老師指導李菲、趙天悅、張瀚丹同學的作品「相親角」,共獲5件紅點獎。 雲科大設計學院杜瑞澤院長表示,此次得獎作品豐富多元,橫跨平面、媒體動畫、產品設計、包裝、永續環境及社會關懷等設計領域,展現大學師生在實踐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的成果,用設計手法,融入生活,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得獎作品介紹: 一、作品「TOGOther – 無障礙電動輔助載具」 是一款設計能安裝在現有輪椅上的電動載具,便於拆卸的特性能自由在室內戶外間活動,並依照身障者身體功能所處的階段,來因應不同使用需求,提供自主行動、照護者共同使用及個人通勤代步,以現代感造型及多族群通用讓輔具去標籤化,摒除輔具是給弱勢族群使用的聯想。 二、作品「MidWay」 引述失去同伴的寄居蟹,將廢棄物作為擺脫空虛的寄託、失去翅膀的信天翁,在填飽肚子與填補心靈間掙扎、體型巨大的抹香鯨,成了下層生物追逐求生的場景。【故事中的掠食者;如信天翁或鯨魚替換成人類,這個故事會變得血淋淋】因為生態浩劫並非個案,有一天災難將從食物鏈下層往上蔓延,物種被消滅殆盡的時刻臨頭,將是人類的一大考驗。 三、作品「入境漁間 Enter the world of fish」 從消費者對於漁產的消費行為發想,期望改善無魚可吃的未來,扭轉現今海洋生態的失衡。將臺灣海鮮選擇指南與食魚教育結合,透過視覺圖文設計,重新建構消費者對於臺灣本地漁產認知,從「吃」的議題來拯救海洋。 四、作品「有絡 LOOFIBER」 以設計翻轉農產附屬品創造新的價值為出發點,與斗六市三光里合作,將該地盛產作物翠玉絲瓜衍生的絲瓜絡,透過設計提升其價值,開發出100%植物纖維具粗細雙面功能的廚房菜瓜布。 五、作品「懶螞蟻 LAZY ANT」 將日常所「觀察」到的問題,反映至各處角落。設計發想人們如同螞蟻群體中的「懶惰份子」,悠哉是旁觀者對我們的誤解,實際上我們只是稍緩腳步韜光養晦,企盼能夠帶著獨具一格的想法看清問題全貌,來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設計觀點。 六、動畫作品「Mine」 描寫恐怖情人對愛人的執著,講述一段被佔有慾侵蝕後變質的愛,女主角凱西在各個象徵身體部位的美景中插上旗子佔有領地,象徵佔領情人的全部身心。每一次的插旗代表一次吻痕,意味著凱西標註此地宣示主權,她愛人的朋友、親戚和工作都可能是「搶走」自己伴侶的威脅,會引起她過激的反應。最終,她的男朋友被女主角完全掌控。影片中以隱喻的手法,反映了現實社會精神分裂症病人被害、嫉妒、關係妄想和幻覺的精神症狀。 七、作品「相親角」 以近年中國獨特的文化象徵,透過幽默詼諧的卡片呈現,描繪時事的各種特殊角色。相親角是中國獨有的中產階級父母替子女相親的場所,他們看中對方的家世,工作,財產,長相,一個個複雜、豐富的個體,被異化為紙板上的收入數字,彙聚成了一個魔幻的中國社會的微型樣本和眾生相。
2020
/
08
/
07
全臺校園首座 雲科大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揭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獲教育部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成立國內第一間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於109年7月29日舉行揭牌儀式。該基地以移動機器人為核心,設有完善的機器人設備與實習場域,聚焦於「移動機器人」之技術應用,且配合產業之需求來規劃課程,達到訓練學生實務操作之能力。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SDG4,確保所有的學子都習得必要的知識與技能,擁有相關就業訓練促進永續發展;以及SDG8,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生產力的就業,透過多元化、科技升級與創新提高經濟體的產能,包括將焦點集中在高附加價值與勞動力密集的產業。 揭牌儀式由教育部部長潘文忠、技職司楊玉惠司長、雲科大楊能舒校長、南開科大許聰鑫校長並結合多家學校代表(虎科大、遠東科大、吳鳳科大)以及立委蘇治芬與劉建國一同啟動,也邀請了許多業界標竿性產業共襄盛舉,包含了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榮華、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許文憲理事長、財團法人桃園市祥儀慈善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逢春以及鈺齊集團林文智董事長等共11家企業董事長及高階主管參與。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雲科大與產業界合作發展智慧長照經驗豐富,且具類生產線的設備設施,為讓技職校院學子進入職場前擁有即戰力,教育部以雲科大作為出發點,串聯伙伴學校及合作企業培養智慧型機器人才,無縫銜接生產、服務業及長期照護等產業,未來培訓量能擴大,教育部也不排除於北、中、南設置重點培訓基地。 雲科大楊能舒校長表示,雲科大邁向2025新型態科大強調人才培育,已逐漸產出成果與特色。此外,與「機器人」領域相關的產學合作研究案金額,累積更是高達逾2,500萬元,雲科大在過去於產學、研究面向上,已有豐碩的成果,更在「機器人」相關領域扎實深耕。雲科大致力推動機器人教育多年,也持續向下紮根,運用資源到多所偏鄉學校進行機器人教育的推廣工作。更於109年度奉教育部核定,成立「智慧型機器人學士學位學程」,而今更期許能藉此計畫,啟發帶動國內機器人教育之推廣,並肩負培育優秀機器人菁英人才之重任。 本基地之成立是累積多年來研究團隊之辛苦耕耘的成果,包含跨領域之技術合作、機器人教育區域偏鄉推廣、機器人比賽活動辦理以及機器人教材研發等,將透過此菁英人才培育計畫,落實整體三大目標:(一)掌握產業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二)培育優質專業技術人才;(三)促進產學需求媒合及深化交流進行教師與學生面人才培育之加值,並以核心能力為主軸課程,培育出未來五大人才類別:1.機械產業電控系統工程師;2.機器人產業機電整合工程師;3.設備自動化工程師;4.機器人產業感知系統工程師;5.機器人工程師。同時將攜手此計畫之夥伴學校-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南開科技大學、遠東科技大學與吳鳳科技大學,共同進行機器人種子師資與跨校整合人才培育,達到資源共享、互惠加值的目標。 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展示分為3個規劃空間: 1.移動機器人-基礎訓練教室(以各項機器人課程為主之設備基地訓練教室,擁有各式移動機器人移動平台逾五十台、積木式移動機器人開發模組逾一百組)。 2.移動機器人-技優培訓基地(機器人選手訓練教室,設有國際技能競賽、全國技能競賽、工科技藝競賽等機器人比賽場地)。 3.移動機器人-產學專案中心(雲科大及夥伴學校針對移動機器人領域之產學合作等專案計畫之商談討論空間,並提供作為產學合作成果呈現之展示間)。 雲科大將妥善利用這三間完善之空間領域,成為智慧型機器人人才培育的最佳場域。 ▲ 教育部潘文忠部長、楊玉惠司長與雲科大校長楊能舒、南開科大許聰鑫校長偕同夥伴學校們一同擊蛋揭幕活動 ▲ 與所有與會貴賓合影留念 ▲ 雲林科技大學楊能舒校長致歡迎詞 ▲ 現場與潘文忠部長操作萬向式自動導航輪椅體驗自動操控 ▲ 參訪現場基地實況-與教育部長官說明國際技能競賽之培訓人才目的
2020
/
07
/
29
雲科大與南臺USR計畫致力老屋活化與創生的實踐
雲科大的「淺山農村的社會設計培力共構」USR計畫,針對桂林場域荒廢的老屋,規劃透過培力學生與文資處合作修繕老屋,找到活化老屋的策略進而進駐老屋,為桂林社區創生的作法與南臺科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南臺科大教育部的「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USR計畫,自第一期以來致力於五條港郊商文化的保存,對於目前保有郊商街屋的神農街。因此,兩校日前以神農街場域,透過到成功活化創生的老屋與屋主對談的方式,進行交流學習。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SDG11,在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上,強化國家與區域的發展規劃,促進都市、郊區與城鄉之間的社經與環境的正面連結。 首棟造訪的老屋是位於神農街後宮後街上,由十鼓文創經營的「永樂町鼓茶樓」。該老屋建於1878年迄今已有142年的歷史,十鼓團隊接手後極力保存老屋一樓吧台到劇場空間牆的原貌,鑿掉原先的外層石灰,讓清代的斗子砌磚法(發財磚)與豆腐磚的砌法裸露於外,來客一眼就能看見屋子最初建造的工法與模樣。更以版畫繪出日治時期屋子經營打鐵鋪的模樣,二樓用餐空間的牆面則展出清代宮後街為進入大西門主要街道的風景,當時重要的照片、地圖與文獻資料懸掛牆上,讓來客除了知道老屋的經歷,也能知道周遭的環境,最後再注入傳統的「答嘴鼓」表演來活化與創生。 南臺科大團隊也安排由合作的台南市文化協會鄭采芩執行長來解說神農街因五條港道所造成的前街後港的特殊街屋的情形,並以南臺與協會共同的駐點,神農街79號「五條港文化會館」的老屋整修為案例,說明駐點如何透過活動來串連神農街街區住民,進而活化創生。 南臺科技大學盧燈茂校長表示,希望此次交流能有助益於雲科團隊對於桂林社區老屋的活化,也期勉南臺團隊能繼續增值增能神農街區與老屋,落實該校該盡的大學社會責任。
2020
/
07
/
20
雲科大與日本大阪工業大學線上交流國際合作工作坊 鏈結國際夥伴關係
在國際疫情持續延燒的衝擊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於2020年7月6日至7月10日,與日本大阪工業大學透過線上交流模式共同舉辦健康與福祉問題導向學習國際工作坊。此次活動雲科大甄選10名優秀學生與大阪工業大學13名學生共同參與,由大阪工業大學機器人與設計學院大須賀院長、井上教授、小林教授及益岡教授,以及雲科大張慶龍教授、曾思瑜教授、蔡登傳教授、賴俊吉教授共同授課,並結合校內7個PBL中心共同指導(除前述教師外,另含黃世輝教授、薛雅馨教授、周玟慧教授、洪崇文教授、許中川教授、吳先晃教授、何前程教授、夏郭賢教授及李翊駿教授)。台日學生從互動型機器人、輔助裝置、穿戴式裝置及居家系統等不同主題,進行資料蒐集、設計思考、創意發想、簡報製作、分組討論以及設計實化。透過同儕學習與腦力激盪集思廣益,激發創意巧思並強化實作能力。除了線上討論外,雙方也透過遠端視訊線上了解兩校福祉機器人相關實驗室,以及在健康與福祉相關領域的研究現況,並強化實作技能與問題解決能力。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SDG17,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藉由國際合作分享知識、專業、科技,促進有效的線上工作坊交流模式。 雲科大與大阪工業大學自進行國際合作以來,皆以實地互訪進行學術文化之交流,然而自新冠肺炎國際疫情爆發以來,各國邊境相繼關閉,但學生的學習卻不能因此停滯。雲科大在國境封鎖的困境中嘗試透過網路找到一條突破疫情防線的捷徑,除了引入日本教授在課程上進行跨國教學,並以同質於去年國際工作坊的規格與大阪工業大學持續共辦國際工作坊。雙方皆有多位教師與助教參與每一討論時段,協助引導同學們發想與聚焦。台日學生以多元思維拓展個人專業視角的跨領域學習成效之呈現,而科技設備的便捷性與效益性更在學習與討論的過程發揮到極致。 為期一週的線上國際工作坊在活絡豐碩的成果發表會中圓滿落幕,成果發表的產品設計聚焦於失智症照護,包括具交換日記功能的互動機器人、具自動剎車系統的自動助行器、兼具步態偵測與定位功能的鞋內追蹤器,以及能避免重複服藥的智慧藥盒,達台日學術交流與課程共學之具體目標。兩校師生在此次的交流中不僅拓展了國際視野,也在疫情下突破重重困難與限制,在線上完成實境學習賦予的任務,成功開啟創新的交流模式,使雙方在既有的合作基礎上,突破時空限制,透過網路打造一道便捷的合作任意門。 為成就務實致用典範科技大學之發展願景,雲科大致力於全球影響力的拓展,因此極為重視本次國際交流活動。蘇純繒副校長於閉幕時蒞臨視訊會場參與成果發表,並勉勵參與線上工作坊的台日師生,除了肯定大家在此次活動付出的努力,更期許大家在經過此次知識、文化與友誼的成功交流後,能維持溝通的熱度。期待疫情解封後,兩校能透過實地接觸進行更深度的國際合作,除深化彼此的交流與互動,更期許兩校在未來能在國際上共同呈現重要的人才培育與研發成果。 ▲ 線上工作坊閉幕式大合照 ▲ 雙方教師透過網路視訊進行國際工作坊之授課 ▲ 雲科大師生共同參與成果發表 ▲ 雙方教師線上共同參與並指導學生 ▲ 同學、助教與教師進行小組討論
2020
/
07
/
13
雲科大師生跨域研發AI防災預警系統
近年世界各地頻傳天災人禍,成為全球大眾關心的重大議題,而因無法預知及確實掌握,經常造成嚴重死傷、財物損失或生態浩劫。尤其今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徹底顛覆人類的生活模式。雲林科技大學師生透過創意設計,傳遞民眾防災認知,提升敏感度,期能達到全民擁有預防意識的效益。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SDG13,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針對火災逃生的「回生救災平台」,則運用AI技術分析歷史生還者數據,並以「逃生指引監測器AI人工智慧引導燈」,準確偵測各受災人數、位置,提高成功逃生機會,同時給予救災人員直覺救災提醒方位,有效降低遇災時的逃生路線選擇與時間。 除火災、水災及疾病為人類生活常見災害,由於台灣四面環海,也有學生設計海嘯警示APP,導入AI即時監控、緊急訊息推播、安全回報功能等,並上傳相關災害經驗,讓沿海住民建立基礎防災觀念。災害來臨時,可透過該APP連動街道、護欄等,預測海嘯來臨時間,並360度旋轉提供最佳疏散路徑,進一步分析疏導車流,也結合避難建築數據,導引使用者在危急時至不同路徑疏散。 學生陳弘旻與團隊研發綜合災害管理系統並指出,設計發想以「擬真原則」為主,除模擬真實情境,他們也導入邏輯服務系統概念,讓產品原型更貼近實際所需,未來可朝產品量化呈現。 創意生活設計所表示,此次跨域結合科技感測、AI智慧及大數據、物聯網等概念,設計出6組包括自然災害,及現代流行傳染病等時下議題,點出問題、找出對策。 ▲ 「挖災無人物資運送車」具有防患未然的物資儲備站概念,透過即時資訊、儲備物資運輸方式等, 讓無人車可進入偏鄉發放物資。 ▲ 雲林科技大學以趣味圖卡結合密室逃脫概念設計「臨震逃脫App」,讓全民透過動作姿勢學習, 提升防災意識。 ▲ 學生團隊研發綜合災害管理系統,擬真設計火災及地震逃生感應與燈具,讓產品原型貼近實際所需。 ▲ 雲科大學生團隊導入大數據、科技及AI智慧元素,模擬建築場景並設計地震偵測感應燈。
2020
/
07
/
08
以智慧機械與虛實整合創新為永續開發 雲科大x中科聯合「AI智慧,中科開箱」線上成果展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團隊將於109年6月10日(三)上午10時,參加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所辦理的「AI智慧,中科開箱」─108年度中科推動智慧機器人計畫線上聯合成果展示。利用臉書粉絲團線上直播的方式(粉絲團名稱:Arm 智慧機器人創新園區),串聯中心基地以及14個衛星基地與觀眾進行互動,向民眾介紹衛星基地將近一年來的研究成果。 雲科大整合校內工程學院、設計學院與未來學院的研究能量,成為中區智慧機器人衛星基地,經由中科管理局之扶持,得以輔導3個新創團隊,結合虛實整合技術與穿戴式裝置,讓工程師能夠通過更直覺化的介面,在智慧機械與虛實整合領域進行創新研究。 第一個研究團隊:由電機系毛偉龍教授(精密儀器中心主任)指導汽車輪框自動研磨與檢測系統。傳統輪框研磨拋光與瑕疵檢測,需依賴大量人工作業,本研究結合機械手臂,浮動研磨工具與工業相機,結合手臂模擬軟體,開發出一套自動路徑規劃控制與影像分析檢測系統,可有效提升輪框生產的效率與品質。 第二個研究團隊:由資工系林建州副教授指導,鞋子楦頭及鞋面布級放系統。此團隊整合雷射掃描以及裁切功能的機台,將鞋楦掃描資料進行三維重建,經號頭級放與鞋面布排版規劃,再將其結果傳至裁切機,省去人員操作不同機台的不便與轉移時間亦節省人力需求。透過這套級放軟體系統對小量多樣的製鞋工廠,達到降低開發大量鞋楦的成本。 第三個研究團隊:由數媒系張登文教授(自造者中心主任)與產業專案學士學位學程蕭吉甫助理教授,利用「創意工場」開發的虛實整合技術,並結合穿戴式的『混合實境介面』裝置,讓工程師能夠通過AI技術辨識使用者的手勢活動後,輕鬆控制機械手臂。並通過與輔導廠商共同建構的雲端『數位孿生模型(digital twin model)』系統,遠端分享工程師的第一人稱視角畫面,以及原型的數位模型資訊到隨身攜帶裝置上。 以上符合永續聯合指標的SDG8,透過多元化、科技升級與創新提高經濟體的產能,包括將焦點集中在高附加價值與勞動力密集的產業,促進以開發為導向的政策,支援生產活動、創意與創新。 目前三項技術皆已進入專利申請階段,同時特別聘請澳洲科廷大學專責產學合作項目的『產業參與中心』Prof. Kevin Fynn主任,與3家新創團隊簽訂跨國輔導、研發技術協作、諮詢、顧問的合作備忘錄項目。此整合型研究計畫透過設計學院與工程學院跨領域產學合作,發展精密自動化系統,進而促成工業4.0之智慧製造與工業技術進步,提升雲科大智慧製造與設計的實務能力,共同開發工程應用雛型產品系統,跟上科技產業脈動,得以迅速與職場無縫接軌,造就產學雙贏局面,為精密產業提供更多新契機。
2020
/
06
/
04
雲科大榮獲4件2020德國「iF 設計新秀獎」 落實SDGs永續精神
德國 iF Design Talent Award(設計新秀獎)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設計競賽,每年吸引超過60個國家的設計菁英一同參賽,今年雲科大拿下四件 iF 設計新秀獎,從全球近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為台灣及雲科大爭光,提升國際能見度,表現有目共睹。 本屆的 iF 設計新秀獎,首度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為競賽主題,以傳達 iF 賽事對於永續發展任務的重要性與崇高敬意;雲科大獲獎作品也從不同分項主題深入思考與探究,以設計手法展現對永續議題的重視。 得獎作品分別為: 🎉 工業設計所黃信夫主任所指導黃聖元同學設計的作品「Friendly Door Handles」 🎉 視覺傳達設計系趙飛帆、曹融、林加雯、施文禮老師所指導劉溢豐、張智瑜同學共同設計的作品「一甘藏」 🎉 創意生活設計系尤宏章老師所指導陳憶綸、鄭羽彤、呂佳澄同學共同設計的作品「哞哞盆 Plant Nature Pots-可分解盆栽設計」 🎉 設計技優領航專班尤宏章老師所指導黃國睿、盧泰源、陳佳彤同學共同設計的作品「Easy Escape」 設計學院杜瑞澤院長強調,此次獲獎,有賴設計學院老師和學生共同投入,不僅肯定師生投入設計競賽領域的信心,同時也展現雲科大設計實力的最佳方法。 楊能舒校長也表示,雲科大設計學院是創意的啟發、設計的搖籃,傑出表現有目共睹,在各項國內外設計競賽當中獲獎無數,形成良性循環,展現雲科大設計學院豐沛的設計能量。 得獎作品說明如下: 工業設計系「Friendly Door Handles」 創作理念:視障者在進入一個新環境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熟悉,但現有空間無法有效告知視障者環境資訊,需要他人的協助。矽膠握把上設計可自行組合排列的點字功能,讓視障者在開門前得知房間資訊,矽膠具有彈性能適配各種造型握把,提供止滑功能。本設計能適用於各大場域,低成本且方便安裝即可營造友善無障礙空間。產品分為矽膠握把套及一組點字觸摸點,使用者可依照自行需求將點字插入握把,排列出告知資訊。 視覺傳達設計系「一甘藏」 創作理念:日據時期,日本將臺灣甘蔗視為珍寶,全部運回日本。蔗農為了將糖留在臺灣,於是將蔗糖做成糖蔥,躲避日本人查收,這就是「一甘藏」命名由來。製作糖蔥之方式不僅是珍貴民俗技藝亦是精彩表演。將包裝與光柵結合,打開包裝的同時,就能看到糖蔥製作過程,讓包裝自己說故事。 創意生活設計系「哞哞盆 Plant Nature Pots-可分解盆栽設計」 創作理念:塑膠盆栽移盆時不僅造成麻煩,移盆後的塑膠盆栽亦造成浪費。哞哞盆使用牛糞製成,盆栽即是植物養分來源,是一個能被分解的盆栽,並以牛乳頭的造型做為設計,象徵哞哞盆提供植物生長的空間及養分。 設計技優領航專班「Easy Escape」 創作理念:災難發生時,高樓層的人們常常因為不熟悉緩降機的使用方式,而導致悲劇的發生。在此我們設計出一款快速簡單的逃生裝置 “Eazy Escape”,以直接、簡單的方式,開啟螺旋狀的逃生氣囊,利於人們爬下,解決緩降機一次只能一位使用者的限制,外型以螺旋為結構,造型簡潔,快速以及簡單能迅速安排人員疏散。
2020
/
05
/
13
「天下USR大學公民」評比出爐
由天下雜誌主辦的2020年「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結果4月21日出爐,各組榜首分別為公立一般(大型)大學的台灣大學、公立一般(中型)大學的陽明大學、私立一般大學的逢甲大學、公立技職的台灣科技大學、私立技職的朝陽科技大學。 此項調查與過往重視研究與學術聲望的傳統大學排名不同,是借鏡企業社會責任(CSR),兼顧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架構,從大學治理、社會參與、教學承諾、環境永續四大面向,全方位檢視大學的社會責任,評選出台灣的大學公民楷模。 公立一般(大型)大學組前五名依序為臺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央大學。 公立一般(中型)大學組前五名依序為陽明大學、暨南國際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臺東大學、臺中教育大學。 私立一般大學組排名依序為逢甲大學、臺北醫學大學、東海大學、中原大學、淡江大學。 公立技專校院組排名依序為臺灣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校院組排名依序為朝陽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南臺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之際,雲科大榮獲天下USR大學公民評選技職組第2名,除延續優良學風外,以「務實致用的科技大學典範」為發展願景,將持續為社會帶來正能量的重要角色,在各專業領域持續研究與創新,以知識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永續發展。
2020
/
04
/
27
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亮眼 雲科大獲得國際的肯定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公布「2020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獲得肯定。此項排名根據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指標(SDG)作為評核標準,共計有來自全球六大洲共89個國家766所大學進入總排名,台灣有24所學校上榜,有兩所進入全球前100名,雲科大在台灣科技大學排名第3。 雲科大在 SDG9「產業、創新和基礎建設」、 SDG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這兩項目中,躍上全球百大,分別為全球排名79名與80名;在 SDG8「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SDG10「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 SDG12「確保永續消費和生產模式」三項目中,也名列全球排名101-200名。 指標 SDG9「產業、創新和基礎建設」,雲科大全球大學排名79。雲科大透過以互惠型產學教育合作,逐年產學能量提升。2018「師均產學」金額為全國大專校院第一。在產學共同人才培育方面,獲企業認可,二年企業投資在企業實習薪資與軟硬體教學設備捐贈,逾2億6,075萬;在培育學生以職能導向之實作能力、支持創新創業的前提下,協助師生實現創業夢想,輔導具創新技術的師生成立創業團隊,開辦校園新創公司。自98-107年更輔導團隊爭取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教育部創業服務計畫(U-start)等補助,共計35組團隊通過評選,共獲得1,850萬激勵獎助金。另有上市公司90K挖角YunTech校辦企業之學生。足見,雲科大在產業、創新與設備方面的卓越佳績。 指標 SDG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雲科大全球大學排名80。鑑於地球資源有限及人類永續生存需求,並持「藍天綠地、青山淨水、生態保育、善用資源」之永續校園理想,雲科大設有一座污水處理場,為全臺第一所實施中水回收再利用之校園,日最大處理量約1,500噸,並以生物延長式曝氣法處理全校師生產生之生活污水,並規劃校園中水回收再利用系統,供校園景觀、噴水池、消防、道路保溼、親水設施及澆灌花草樹木之用。妥善的水循環系統,獲得2019世界綠色大學評比,全球第70名,亞洲區第18名,國立科大第2。 足見雲科大是一所全面重視永續核心發展的大學,展現舉足輕重的社會、全球影響力,更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深耕永續,回饋社會。在2019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中也榮獲三大獎項:企業永續綜合績效 TOP50、企業最佳單項績效-社會共融類、企業永續報告(最高榮譽白金獎)。 雲科大楊能舒校長表示,學校將持續投入教育、研發、產業資源,持續深耕在教師教學、學生培育、大學貢獻、國際影響力之四大層面,塑造永續校園,積極擴大學校在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全球影響力,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 2019雲科大研發創新及產學成果卓越 ▲ 2019雲科大USR豐碩成果展合影
2020
/
04
/
24
臺灣林業科技產業化發展
政府為活化山村提出改善山村生活,位於淺山地區之私有林和租地造林正是活化山村之對象。對於私有林主和租地造林林農,如何透過適當之撫育、疏伐作業,活化其現有之森林應是政府必須重視之問題。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的SDG15項,落實各式森林的永續管理及保護,遏止過度使用領地與內陸淡水生態系統,改善全球資源,以追求永續發展的謀生機會。 APEC林業部長會議亦強調人工林經營之重要性,未來木材利用終將以人工林為主。應此趨勢,國際間勢必對木材貿易採行更嚴格之管制,對高度仰賴木材進口的臺灣民生需求與相關產業將造成影響。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為配合政府因應國際木材保護政策、貿易進口市埸之限制,國產木材之需求勢必提升,且臺灣現有人工林造林地已逾收穫期呈現衰退狀態,亟待建造健康森林,發揮公益與經濟效益。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及各大專院校共同辦理諸多林業研習活動,期望透過教育訓練,使受訓之有心從事林業工作的人員熟悉林業基礎作業操作技術與知識,經統計近五年已培訓達150人次。 除了提升國產材自給率之目標、縮短學用落差、推動師生社會創新,以及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所共同建構之溪頭銀杏橋外,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計畫補助下,亦增購木材機械分等機相關設備,以建構完備之示範經營木材加工廠。 另藉由三校聯盟,與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合作進行傳統榫接數位化及與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創新技術研發中心進行傳統榫接互動裝置製作,此成果亦可做為後續國產材推廣設施應用之參考。 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以綠建築為基礎,導入智慧型高科技技術、材料及產品之應用,建構設計出可快速組裝之「智慧微型木屋」,以高科技技術來輔助產品與環境的改善,另一個面向則是以較自然的低科技,重視自然循環體系,以順應自然的居住概念解決環境問題,使建築物更為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減碳又環保。
2020
/
04
/
23
第23屆俄羅斯阿基米德發明展 雲科大榮獲2金2銀
2020年第23屆俄羅斯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3月26日至30日於俄羅斯聯邦工業產權局(FIPS),舉辦專家評審及國際評審會議,參賽國家共有台灣、俄羅斯、南非、瑞典、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克羅埃西亞、波蘭、捷克、印尼、馬來西亞等25個國家,共520件發明作品參賽。雲林科技大學參展4件作品中,分別獲獎2金2銀,榮耀國際。 雲科大研發長翁萬德表示,2面金牌作品之一為「抗壞血酸感測器及其製造方法」,由電子系周榮泉講座教授、賴志賢教授、郭柏佑助理教授、化材系粘譽薰教授,帶領團隊成員林思宏、賴子揚、蘇姿毓等人研發。該作品特點有陣列式感測電極(工作電極)、感測器微小化 (不須額外銀參考電極)、可撓式基板;特色有:成本低、感測性能優異(線性範圍廣、高感測度、抗干擾性佳、響應時間快)、可重複使用(適用溫度範圍廣、生命週期長)。 另件金牌作品為「醫療輔具之模組式內變速驅動機構」,由機械系吳益彰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郭子維、沈廷豫、高思穎等人研發。該作品為模組式設計,可直接套用於一般輪椅上,輪椅不需修改或安裝其餘配件,並以搖桿方式進行驅動,可有效改善一般輪椅使用者常見的腕部慢性運動傷害,並具有4段變速功能,使用者可依不同狀況切換檔位使用。整體構造為模組式設計,可直接安裝於一般手動輪椅的後輪軸孔中,提升泛用性。變速輪毂可單獨應用於電動輪椅上,使用者可依據地形狀況切換檔位使用,改善馬達的輸出效率,可有效提升馬達使用壽命以及電池續航力。 2面銀牌作品之一為「全光纖干涉儀於新拌混凝土氯離子濃度檢測」,由營建系王劍能教授、電子系賴志賢教授,帶領團隊成員潘偉政、陳語笙、林語晨、游劭華等人研發。該作品創新運用全光纖馬赫-詹德干涉儀系統執行新拌混凝土澄液之氯離子溶液濃度檢測,包含純水、新拌混凝土澄液、與新拌混凝土澄液添加9種氯離子溶液濃度(0.125—12.5 %(w/v)氯化鈉溶液)。由光纖感測之光譜訊號得知,於1536 nm波長間,新拌混凝土澄液隨著氯離子濃度添加濃度增加,對應波長有增加(飄移)的趨勢。約在1546 nm波長間,光功率隨新拌混凝土澄液氯離子濃添加度增加而遞減。本作品技術特點為使用光纖感測之光譜訊號辨識不同的氯離子濃度。若與「化學滴定氯離子檢測方式」比較,無需複雜化學實驗配置與程序;與「電化學氯離子檢測方式」比較,更具抗腐蝕姓、抗電磁干擾,且無須定期保養維護。又其成本低,約布拉格光纖光柵之 1/100 成本,具經濟價值。 另件銀牌作品為「北極熊錫冰塊」,由創設系鄭月秀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成員胡朝綱、陳禹方、邱盈綺等人研發。該作品的錫冰塊使用時不會具有金屬味,可讓飲品或料理更加美味、可抑制飲品或料理中的生菌數、可完全回收再利用、堅固耐用、降溫效果快、可重複使用,而且錫冰塊在製程上可減少大量能源消耗製作容易。 以上獎項對應SDG12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以及有效率的使用,透過預防、減量、回收與再使用大幅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以符合環保的方式妥善管理化學藥品與廢棄物,大幅減少它們釋放到空氣、水與土壤中,以減少對人類健康與環境的不利影響。鼓勵企業採取可永續發展的工商作法,朝向更能永續發展的耗用與生產模式。 ▲ 金牌作品 / 抗壞血酸感測器及其製造方法 ▲ 金牌作品 / 醫療輔具之模組式內變速驅動機構 ▲ 銀牌作品 / 全光纖干涉儀於新拌混凝土氯離子濃度檢測 ▲ 銀牌作品 / 極熊錫冰塊
2020
/
04
/
07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