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16
專任教師
244
學士班學生
126
研究生
3
教學實驗室
15
專業研究實驗室

著重於學生實務能力培養,強調學生實務專題與設計實作能力訓練,提供不同類型實驗室,包括三間教學實驗室暨十五間專業研究實驗室。同時本校設有「環境事故應變諮詢中心」、「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製程安全與產業防災中心」、「永續發展諮詢與綠色科技研究中心」、「潔綠永續創新研究中心」及行政院環保署設立的「空氣品質模式支援中心」,皆由系上教師擔任中心主要成員,積極爭取產、官、學之合作案,成果相當豐碩,藉由相關產學計畫訓練,強化同學實務經驗。未來將持續發展國際化暨配合政府及產業界政策,培養學生成為環境工程、安全衛生、災害預防、與綠色環境資源各領域所需之高級技術人才。

2022至2024年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產官學合作績效
產官學合作案件數 產官學合作案金額(元)
2022 32 68,049,910
2023 34 32,247,544
2024 35 57,349,905

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

為協助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規劃調查、分析、保育水土資源,建立及推動水土資源、災害防制體系等,且積極提供水土資源及防救災相關研發成果於國際,協助建立國際性水土資源及防救災相關機制與體系,參與跨國性水土資源保育及天然災害和人為災害防制工作。

地層下陷防制、區域水資源調配及調查規畫、新興水資源開發、環境監測及研究、污染調查及防制等皆其專業領域,在本校教師專業能力之指導與研究下,近三年每年產學合作案件數統計如下,而於2024年案件數共計23案,金額共計新臺幣5,131餘萬元的產學金額。

2022至2024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獲得產學合作案統計
產官學合作案件數 產官學合作案金額(元)
2022 31 68,437,124
2023 26 76,965,131
2024 23 51,313,207

環境事故應變諮詢中心

環境部化學署為妥善因應毒化物管理及事故緊急應變,於2002年初規劃成立北、中、南3區毒災應變諮詢中心,啟動應變諮詢機制,於災害發生時配合行政院環保署毒災業務主管統籌調配,啟動資深應變專家適時趕赴現場提供現場應變作業及安全指導建議。於2003年起執行4年中程計畫「毒性化學物質災害防救技術支援體系建置計畫」,強化北、中、南3區毒災應變諮詢中心應變及現場監測等能量,並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服務。

自2006年度起執行環保署8年長程計畫「強化毒化物安全管理及災害應變計畫」,建立全國7個環境毒災應變隊,於環境毒化災害事故發生後1小時內,趕赴現場實施偵測、監控、應變與善後復原作為,並納入民間聯防組織之應變能量,期使環境災害事故由開始至結束完善處置。

自2014年起為建構無毒健康家園及優質城鄉,健全化學物質安全管理、降低毒性化學物質事故危害風險、營造友善城鄉,並傳承環境毒災應變隊經驗及設備,擴大環境污染事件之應變能量,委由專業機構設置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7隊,強化現場第一時間分析檢測能力,於事故發生時,執行環境偵測、化學物質鑑識、協助執行危害辨識;並於平時進行應變訓練、預防整備等任務。

自2019年起繼續推動「建構安全化學計畫」,陸續增設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及能量,新增桃園隊、麥寮隊及屏東隊,以強化事故到場提供完整性之應變作為,於2021年起認證應變訓練機關,培育民間應變能量,完善處置環境及毒化災事故。

  • 協助環境部及中部縣市、金門縣政府推動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 災害應變相關政策及業務。
  • 化學品緊急諮詢及應變處理、應變技術研發、災害模擬、環境 採樣分析、化學品管理政策研擬等,並與國內外產官學界建立 研究與交流管道及合作模式。
  • 統合及支援本校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災害應變及諮詢相關之教 學、實驗及研究。
  • 協助內政部消防署推動訓練中心國際化認證及國際、民間企業 及機關團體防災體驗課程。
  • 品質政策:
    1.安全、適時的
    2.專業、有效的訓練
    3.協助環境事故應變
    4.諮詢、監測及行動
產業應變實務訓練
產業應變實務訓練
教學訓練業務
教學訓練業務
展國際交流業務
展國際交流業務
2023至2024年環境事故應變諮詢中心獲得產學合作案統計
產官學合作案件數 產官學合作案金額(元)
2023 13 25,862,624
2024 9 70,946,000

潔綠永續創新研究中心

本校潔綠永續創新研究中心以學術研究為基礎,致力於研發業界所需之資源循環再利用技術,並研究發展循環經濟系統,進而與業界攜手提升我國整體循環經濟與環境永續發展技術與觀念。中心不僅輔導產業執行節能減碳、建置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及各項減碳措施,更積極推動綠色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例如輔導中南區校園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並研究整合再生能源於多元能源管理中實現全面節能。除了能源相關措施外,中心亦投身於產學合作,研發水資源再生處理技術(如奈米磁性顆粒、減壓蒸餾與電滲透脫水等技術),並開發蚯蚓、黑水虻生物轉化技術與廢硼酸、碳纖維等廢棄物資源化與高值化技術,以推動食農教育及廚餘、落葉等有機資源的再利用(如「廚餘變青菜」、「蛋糕菜園」與「蚯蚓廚餘管」等作品)。於本永續報告書資料蒐集期間,中心更著重於基於開發基於零碳綠氨的能源系統與節水省肥的氣霧栽培系統,持續展現其在廢水處理與資源再生領域的創新能力。

潔綠永續創新研究中心,積極透過環境教育推廣方式,在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潔綠永續環保未來屋」辦理各項環境教育課程,將資源循環再利用議題在產業、學術與民生中實踐。除持續輔導中南區校園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並開發具綠色可再生能源特色的環教育教材與教案外,中心也藉由環保未來屋匯集校內外綠色創意設施及作品,鼓勵師生申請專利與參與國內外競賽(2022 年「具複合空間的雞舍」獲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銀牌;2023年「水資源 AI 控管系統於水庫資源」應用獲創創 AIOT 企業獎;2024年「家庭式氣霧栽培系統模組」獲香港創新科技國際發明展金牌與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銀牌),促進學術與產業界的交流與合作。於推廣面向,中心在校內外積極推動水資源再生及再利用,並於2023年辦理雲林溪特色增能環教活動,以深化水資源與在地生活文化的關聯、提升保育意識及文化價值;2024年則依據氣霧栽培技術研發成果,舉辦以節水為主題的環境教育活動,藉由其低水消耗量與可模組化特性,促使該技術未來能在都會型區域實施,同時推廣食農教育與地產地消減碳的理念。

2022至2024年潔綠永續創新研究中心辦理環境教育活動辦理場次
產官學合作案件數 其他環境教育活動
2022 5場 190人次 7場 217人次
2023 13場 285人次 3場 155人次
2024 8場 261人次 4場 148人次
2022至2024年潔綠永續創新研究中心獲得產學合作案統計
產官學合作案件數 產官學合作案金額(元)
2022 3 911,000
2023 4 3,850,000
2024 4 1,730,000
環境教育活動辦理

雲林溪特色增能活動

氣耕栽培技術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