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協助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
進行區域災害防治教育工作

29
編訂災害防救計畫
36
災害防救演習
87
災害防救教育訓練課程
2585
參與防災活動人數

TCFD氣候變遷管理

氣候變遷議題是當今重要的風險之一,受氣候變遷影響,近年台灣地區極端天氣之發生頻率與強度有增加之趨勢,例如短延時強降雨帶來的豐沛雨量容易對低窪地區產生積淹水現象、異常的乾旱現象使部分地區水情不佳等,這些因為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包括人命或財產之損失、企業或公部門運轉不良、農作物產銷異常、貨物進出口受阻、社會經濟發展停滯等。但風險的背面則是機會的產生,例如防災產業的促成、災後復原相關行業與人才的發展等。

對本校而言,氣候變遷造成的風險則可聚焦對於行政與教學環境之影響,如颱風豪雨期間師生出勤之交通安全可能受到影響、校舍可能因淹水災害而毀損、文書或電子資料因浸水而毀損、因旱災限水使得校園用水受到影響、因高溫需開啟長時間空調等。這些風險對本校的財務影響包括各項修繕、維護或保險費用之增加、防災人才聘用的人事費用增加等。

另一方面,這些風險也可製造本校防災相關系別或單位之課程、計畫與人才發展的機會,爭取更多氣候變遷相關產學合作之計畫,本校也出租閒置屋頂提供業界投資太陽能系統,善用南部地區晴天日數多之特色,將高溫帶來的劣勢轉換為優勢等。

YunTech秉持永續發展的校務發展政策,成立「永續與社會責任委員會」,統籌學校永續等相關業務,除針對環境等議題制定管理方針外,更有鑑於當今國際組織與政府機構對氣候等議題日趨重視,逐步針對潛在與氣候相關之衝擊等,訂定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的類別及管理氣候變遷造成的風險或機會。本校在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風險下,全校各單位配合本校防災需求,針對校園防災擬定及撰寫了一份校園防災計畫書,並配合校內定期的防災演練,以確認計畫書的可執行性,並據以提升本校在氣候變遷衝擊下可能的防災應變能力,塑造本校為一個耐災及韌性校園。

鑑別與評估

YunTech永續發展的藍圖中,持續控管氣候變遷顯著影響層面。慎思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及在不同條件下的潛在影響。擬以前述SWOT為基礎,進行「情境分析法」之氣候變遷議題之鑑別與評估。

情境分析法之本校優勢分析
質性 量化
已開設環境、氣候相關課程以建立學生永續、氣候、生態意識 環境課程-合計62門
氣候課程-合計9門
成立統籌永續發展之組織 永續與社會責任委員會
建置相關永續、循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 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潔綠永續創新研究中心、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小水力發電設備研發及應用研究中心-合計4中心

基於前述情境分析優勢基礎,透過多元的外部推廣活動,含二次徵求公眾意見(主管共識營焦點團體座談、利害關係人問卷)、產業訪談與參訪。讓不同組織及利害關係人,了解本校所關注之重大議題。鑑於此,本校也針對氣候等相關議題,持續在校園各處具體落實。

管理氣候相關議題之指標與目標

YunTech氣候相關議題之管理機制,主依據GRI準則核心、AA1000保證標準v3及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報告(TCFD Recommendations Report),據以情境分析法進行鑑別與評估,並仔細聆聽利害關係人聲音,具體在能源使用量及污水和廢棄物之處理等(節5-2)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如實揭露,其短期之目標訂定每年EUI值(建築耗電強度)符合政府規定並低於61、污水回收率及自來水回收率增加1%,以達長期校園永續經營、綠色校園之目標。茲上原則,乃透過情境分析議題的「未來性」,助以進行決策性及前瞻性之目標管理與行動方案擬定。

此外,本校除由「永續與社會責任委員會」組織進行永續議題之統籌外,亦有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通識教育中心、院系所等,一同為永續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啟動防禦系統,提前預警災害

以專業角度研究與分析各地之災害潛勢,目前協助對象為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政府等,並參與地方政府或公所辦理之縣級與鄉鎮市層級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之編修過程;亦參與政府所辦理之災害防救演習工作。

完成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之公部門官網介接災害示警平台,有效提供颱風或豪雨等災害情資研判資料,讓民眾能第一時間獲得相關資訊,有效加速應變工作。另開發彰化縣防災資訊網2.0,提供三大查詢功能,包括即時天氣、災害潛勢、歷史災點等貼近生活之防災資訊,提升民眾使用率。

通識教育中心-五向度之通識教育課程開啟學生永續意識

本校以人文、社會、美學、產業、科技五向度進行通識教育革新,除了因應全球資訊化演進與社群互動與模式外,進行AI趨勢課程的開設,另也將環境教育、綠色永續精神融入通識教育課程中,如開設環境經濟、生命探索與環境關懷等課程,讓學生了解綠色、永續、全球氣候變遷等相關問題,奠定其具永續發展與綠色經濟的意識與觀念。

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及院系所-全面啟動環境生態行動

產學合作計畫案:3案

現今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包括空氣、水質、土壤、廢棄物、毒化物、環境用藥、環境生物與生物多樣性滅絕等。台灣自1970年代起重視環保科技技術,並已成為台灣綠色科技的重要策略。

本計畫與越南胡志明市的國家科學大學作為環保前瞻科技研發的合作對象,從技術研發、人才培育、專業交流與研究調查等面向進行,共同推展台灣與越南環境保護科技之應用與專業人才的培育。具體成效包含:郭昭吟老師研究團隊以「製備檳榔炭及其產品之燃燒行為評估」為主題,與越南 To Thi Hien 老師研議進一步的合作方式,越南Hien 老師也分享越南文化對於檳榔之使用與應用,並討論未來合作可使用雲科大精密儀器,合作分析越南之實驗材料,促進雙方合作。

臺越雙邊交流,媒合團隊研究議題
臺越雙邊交流,媒合團隊研究議題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12項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及生產之下,減少食品損失與食品廢棄物是其中二個重要的指標(12.3.1.a、12.3.1.b)也是重要的社會責任的議題。然而食品的浪費不僅只於食品的減損,加工過程中所產生具有被再利用潛力的副產物的丟棄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食品與農產加工副產物若以現行傳統線性經濟模式,多將成為廢棄物進入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未經處理的農工業廢棄物會在其腐爛或燃燒的過程中排放諸如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從而加劇當前因全球暖化而造成的氣候變遷問題,其處理過程會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與污染。依據生物精煉原理,農工業廢棄物可作為生產高值化產品或再生能源的原料,若其價值可被資源化再利用,將其轉化為能源使用或有機肥料回到土地生產食物,將可促進的新產業發展,並加速創新與帶動相關基礎建設(SDG 9)。進而推動國家與在地循環經濟與新農業的發展目標,成就兼容且永續的社會與產業發展 (SDG 11)。

昆蟲生物精煉食農循環推廣活動
昆蟲生物精煉食農循環推廣活動
金億陽養菇場合作-草菇蒂頭資源化利用
金億陽養菇場合作-草菇蒂頭資源化利用

開發潔淨能源為目前過繼趨勢與課題,也是我重大能源政策之一。本計畫蒐集2013-2020年沿近海漁船卸魚查報紀錄,與漁船航程紀錄器(Voyage Data Recorder, VDR),分析臺灣周邊海域漁場環境及熱點分布特性,並規劃臺灣東北海域、臺灣海峽之七個重點縣市(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與澎湖縣),其離岸風電場域之排除範圍(漁業紅心區),以作為政策規劃,及協助漁民與開發商諮詢之參考。此外,為瞭解設置離岸風電前後之影響,進行問卷發放與訪談利益相關者,採量化與整合目前漁村社區與漁業經營者之所需,作為未來輔導漁村發展之基礎資訊。亦擬補償協商時,增訂共榮機制之設計方案,彙整各部會對談,以促進有離岸風場發展之漁村其後續經濟與永續經營之可能。

離岸風電區塊開發與漁場海域協商說明會
離岸風電區塊開發與漁場海域協商說明會

透過USR全校性徵件,招募環境生態行動計畫案:2021年合計6件,2件與氣候行動相關

近年來公民環保意識提升,空氣品質成為一般大眾所關心的重大議題,其中又以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相關的空氣污染引起廣泛的重視。傳統空品監測站網僅仰賴國家監測站其體積大、成本高、難以大量布建,運用科技的進步匯整地方輔助測站、智慧城鄉感測點及學校民間感測器,可推動多層式空品物聯網,亦可應用於環境教育、個人及居家應用使用。雖然微型感測器感測元件靈敏度與國家級測站儀器有所落差,但利用其高密度空間之環境監測數據,進行數據迴歸分析,亦可瞭解環境監測數據變化趨勢。小尺度、即時性與適地性的環境監測。另一方面,參與師生可藉此機會累積研製微型環境感測系統之經驗與軟硬體整合之實務技術,後續可應用於環境空氣品質相對變化趨勢資訊及原因探勘。最後本計畫研製一組微型感測系統,可搭配氣體感測器與水質感測器,並利用無線通訊網路將感測到的環境空氣相關數據傳送到監測網路,此平台可用來快速佈署感測節點。

型環境感測系統戶外實測
型環境感測系統戶外實測
型環境感測系統戶外實測
型環境感測系統戶外實測

位於雲林縣口湖鄉中的成龍村,颱風侵襲使部分的農田長期積水不退,加上因灌溉為由超抽地下水造成海水倒灌,進而演進成為了草澤地,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之第13(氣候行動)、第15(保育及維設生態環境)、以及第17(促進目標實踐的夥伴關係) 之三項具體目標,提出未來行動計畫或倡議主張。而後農委會在當地進行「成龍溼地生態園區經營管理示範計畫」,讓土地長期休生養息。透過與地方社區以及非營利組織團體合作,以口湖鄉成龍溼地作為基地,規劃現地學習和田野調查的活動,了解濕地的多樣性生態、環境價值、以及其對應到氣候變遷的相對關係,進而經由社會設計的理論架構與論述方式,提出對於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的新觀點。課程中邀請到黃意鈞老師所授予的系統思考模式,讓各組學生們歸納整合在成龍溼地時地參訪與在網路上所蒐集的資訊,並使用MIRO將各類資訊集中於平台上並妥善分類,理出各資訊間之關係,讓同學在往後的規劃上能架構的更為清晰。仔經過系統分析釐清所有相關資訊後則再次前往成龍溼地,為本計畫的作品進行素材取集,各組以訪談錄影、攝影、收音為主進行分工採集,並請林育誼、吳彥老師講解有關MaxMSP及AR的虛實整合應用在所蒐集得素材上並創作出富有成龍溼地風格的作品,讓外界能不用實地到溼地參訪也能對溼地本身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興趣。

成龍溼地-生態環境與氣候變遷學習成果發表
成龍溼地-生態環境與氣候變遷學習成果發表
成龍溼地-生態環境與氣候變遷學習成果發表
成龍溼地-生態環境與氣候變遷學習成果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