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因應作為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2024年協助嘉義縣進行區域災害防治教育工作
TCFD氣候變遷管理
氣候變遷議題是當今重要的風險之一,近年臺灣地區極端天氣之發生頻率與強度有增加趨勢,例如短延時強降雨帶來的豐沛雨量容易對低窪地區產生積淹水現象、異常的乾旱現象使部分地區水情不佳等,但風險的背面則是機會的產生,例如防災產業的促成、災後復原相關行業與人才的發展等。
對本校而言,氣候變遷造成的風險則可聚焦對於行政與教學環境之影響,如颱風豪雨期間師生出勤之交通安全可能受到影響、校舍可能因淹水災害而毀損、文書或電子資料因浸水而毀損、因旱災限水使得校園用水受到影響、因高溫需開啟長時間空調等。這些風險對本校的財務影響包括各項修繕、維護或保險費用之增加、防災人才聘用的人事費用增加等。
另一方面,這些風險也可製造本校防災相關系別或單位之課程、計畫與人才發展的機會,爭取更多氣候變遷相關產學合作之計畫,本校同時有出租閒置屋頂提供業界投資太陽能系統,善用南部地區晴天日數多之特色,將長日曬劣勢轉換為優勢等。
鑑別與評估
YunTech永續發展的藍圖中,持續控管氣候變遷顯著影響層面。慎思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及在不同條件下的潛在影響。擬以前述SWOT為基礎,進行「情境分析法」之氣候變遷議題之鑑別與評估。
質性 | 量化 |
---|---|
已開設環境、氣候相關課程以建立學生永續、氣候、生態意識 |
|
成立統籌永續發展之組織 | 永續與社會責任委員會 |
建置相關永續、循環、生態系統等研究中心發展相關產學合作計畫 |
|
校內教學行政推動單位 | 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通識中心 |
基於前述情境分析優勢基礎,透過多元的外部推廣活動,含二次徵求公眾意見(主管共識營焦點團體座談、利害關係人問卷)、產業訪談與參訪。讓不同組織及利害關係人,了解本校所關注之重大主題。鑑於此,本校也針對氣候等相關議題,持續在校園各處具體落實。
管理氣候相關議題之指標與目標
YunTech氣候相關議題之管理機制,主要依循GRI準則、AA1000保證標準v3及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報告(TCFD Recommendations Report),據以情境分析法進行鑑別與評估,並仔細聆聽利害關係人聲音,具體在能源使用量及污水和廢棄物之處理等(節5-2)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如實揭露,其短期之目標訂定每年EUI值(建築耗電強度)符合政府規定並低於61、污水回收率及自來水回收率增加1%,以達長期校園永續經營、綠色校園之目標。茲上原則,乃透過情境分析議題的「未來性」,助以進行決策性及前瞻性之目標管理與行動方案擬定。
此外,本校除由「永續與社會責任委員會」組織進行永續議題之統籌外,亦有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通識教育中心、院系所等,一同為永續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啟動防禦系統,提前預警災害
以專業角度研究與分析各地之災害潛勢,於2022年前協助對象為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政府等縣市,於2023年協助對象為彰化縣、嘉義縣、嘉義市政府等縣市,而於2024年協助對象為嘉義縣政府,並參與地方政府或公所辦理之縣級與鄉鎮市層級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之編修過程;亦參與政府所辦理之災害防救演習工作。
通識教育中心-五向度之通識教育課程開啟學生永續意識
本校以人文、社會、美學、產業、科技五向度進行通識教育革新,除了因應全球資訊化演進與社群互動與模式外,進行AI趨勢課程的開設,另也將環境教育、綠色永續精神融入通識教育課程中,如開設環境經濟、生命探索與環境關懷等課程,讓學生了解綠色、永續、全球氣候變遷等相關問題,奠定其具永續發展與綠色經濟的意識與觀念。113學年度創新規劃校必修「永續素養與實踐」課程,課程內容主要探討聯合國永續發展17項目標(SDGs),並結合雲科校園及國內外地區的在地文化,推動永續素養的全面提升。課程內容將涵蓋環境保護、社會公平及經濟發展等多重面向。學生將透過實地考察與社區合作,深入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及需求,並學習如何將SDGs原則有效地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區發展中。課程將促進學生對全球永續未來的認識,並鼓勵實踐行動,實現全球目標與本土實踐的多元文化融合。這將幫助學生建立對永續發展的深刻理解,並培養他們在面對全球挑戰時的解決能力與創新思維。
2024年舉辦「永續素養與實踐,生涯導航」影片競賽,透過影片製作的方式,鼓勵同學們從線上學習延伸到線下的應用與實踐學習,設計一個有吸引力且具有教育意義的競賽。鼓勵更多學生參與這些領域的實踐與探討,期待看到各類創意影片,展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永續素養理念、學習如何規劃生涯目標和啟發,從而提高社會對這些議題的意識和實踐能力。本次競賽,參與學生約309位,共55組,同學參與熱烈。
為加深學生對永續意識的涵養,113學年度約開設50門SDGs課程,「永續綠生活」、「生物科技與生活」、「永續生態環境與復育」、「永續生活與消費者行為」、「生命與環的倫理思考」、「全球環境變遷」、「辨識與發起永發展目標專案」、「永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食品衛生與安全」、「永續城市與生態社區設計」、「永續發展的哲學思辨」、「循環經濟與綠色商機」、「永續發展目標與敏捷專案管理」、「樂齡產業創新創意」、「地方創生與SDGs實踐」、「循環經濟」、「健康生活」、「永續文化:雲林地方知識與在地轉譯」、「永續民俗: 台灣民俗文化及其民間信仰」、「自主學習-星球的水與資源永續利用」、「自主學習-飲食與生醫保健」、「自主學習-食食與生醫保健」、「自主學習-老人健康生活」等。
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及院系所-全面啟動環境生態行動
氣候行動相關計畫與系所執行教師:13件
教師/系所 | 氣候行動議題 |
---|---|
楊孝慈、蘇姿文、劉恬良 | 台、美蝴蝶生態圖聯合展覽 |
陳靜茹、黃登揚、陳濰君 | AI智能辨識病蟲害之永續農業系統 |
劉俊良 | 太陽能均勻照度之變步響應最大功率追蹤技術之研究 |
蘇明修、劉銓芝 | 雲林低碳社區示範計畫 |
郭昭吟、翁萬德 | 因應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教育宣導規劃計畫 |
2024年亮點案例
本計畫建立太陽能發電系統模擬平台,首先將實現常見的擾動觀察法在責任週期之控制步階大小上會發生較小的步階值在穩態時振盪損失較低,但暫態響應較慢,若步階值較大時,穩態振盪的情形加大其增加了擾動的損失,但暫態響應較快。因此本計畫將提出一種功率變化調整步階擾動觀察法,起初使用較大的步階值進行追蹤,當工作點判斷靠近最大功率時,會將步階值調整至小步階,其可保留傳統的較大變動步階暫態優勢與較小步階的穩態擾動減少功率損失的優點,並且在穩態追蹤有高精確度。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大學應積極推動教育與宣導。本計畫以「固體廢棄物處理」及「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為核心,帶領學生與教師探討循環經濟、減碳及氣候調適的教育方向,提升專業知能並提出宣導策略。計畫將舉辦兩場增能工作坊,聚焦溫室氣體管理、淨零排放、節能減碳與循環經濟,協助政府強化氣候教育能力。此外,安排學生參訪離島產業園區,了解低碳技術實踐與永續發展現況,汲取經驗並提出建議,回饋至學校與社區的宣導成果。

